202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(以下简称“新版药典”)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,其中对药品包装材料(药包材)的规范要求发生了重大变革,标志着我国药包材标准体系迈入科学化、国际化新阶段。新版药典以“1+4+58”框架为核心,构建了涵盖通用要求、材质分类指导原则和通用检测方法的完整体系,对药包材的质量控制提出更高要求。
一、药包材标准的核心变化
1.体系重构与国际接轨
新版药典突破传统“一品一标准”模式,采用“1+4+58”框架:
1项通用要求:《药包材通用要求指导原则》(9621)明确药包材需满足“四性一稳定”(保护性、相容性、安全性、功能性及自身稳定性),并规范命名规则和生产检验要求。
4类材质指导原则:针对玻璃、橡胶、塑料、金属四大材质,细化生产工艺、质量控制要点及适用场景。例如,玻璃容器新增耐内压力、遮光性等关键指标,橡胶密封件强化挥发性硫化物控制。
58项通用检测方法:新增42项方法(如红外光谱法、不溶性微粒检查法),修订16项传统方法(如热合强度测定法)。例如,塑料类新增乙醛、氯乙烯单体测定法,玻璃类引入遮光性测定法(4023),以提升有机杂质监控精度。
2.风险管控与检测技术升级
元素杂质与可浸出物(E&L)研究:参考ICH Q3D标准,新增《药包材元素杂质测定法》(4214),要求对检出的可浸出物进行毒理学阈值(TTC)评估。
高灵敏度检测技术应用:推荐采用ICP-MS、LC-HRMS等技术满足痕量杂质检测需求,推动企业升级实验室设备。
环保与绿色导向:减少剧毒试剂使用(如修订塑料密度测定法取消三氯甲烷),推广替代动物实验方法(如细胞毒性试验4411)。
二、行业影响与企业应对策略
1.强化企业主体责任
新版药典要求药企在包材选型阶段即采用QbD(质量源于设计)理念,结合加速老化试验和真实条件试验评估迁移风险。例如,塑料类药包材需通过TOC(总有机碳)检测溶出物,橡胶密封件需控制挥发性硫化物含量。企业需重新梳理现有数据,补充E&L研究及元素杂质浸出量实验。
2.关联审评与合规挑战
药包材标准与制剂审评深度绑定,要求企业同步满足《制剂通则》与材质指导原则。例如,注射剂包装需依据玻璃类型选择遮光性指标,并与制剂可见异物控制要求协同验证。企业需加强与包材供应商的协作,确保原材料符合药典新增标准(如硅油残留、热合强度≥7.0N/15mm)。
3.检测能力与技术升级
新版药典对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更高要求。例如,热合强度测试需严格遵循T型剥离法(4008),环境温湿度偏差需控制在±2℃和±5%以内。企业需引入智能化检测设备(如济南中科电子热合强度测定仪)和恒温恒湿模拟舱,确保数据可追溯性。
三、结语
2025版药典的实施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,更是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的深化。药企需以风险管理为主线,通过优化工艺、升级检测技术和强化供应链管理,确保合规性。同时,标准的国际化接轨将助力国内药包材企业拓展海外市场,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