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B/T 15171-2025《包装件密封性能试验方法》于 2025 年 8 月发布,2026 年 2 月实施,替代 1994 年版标准,重点解决传统方法对微渗漏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。该标准明确了真空衰减法和水下气泡法两种无损检测方法,并对设备技术参数和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规范。下面济南中科电子从核心变化、检测方法、设备优势及行业应用来展开说明:
一、标准核心变化
适用范围扩展:从单一软包装扩展至软质、半硬质及硬质包装,覆盖方便面复合膜、铝塑袋、玻璃瓶、塑料瓶等多样化包装形式
新增检测方法:保留传统水下气泡法,新增真空衰减法,解决传统方法灵敏度低、主观性强的问题
检测精度提升:
真空度控制精度达±0.5kPa
保压时间延长至60秒
微小泄漏检出率显著提高
检测方式升级:从定性检测向定量检测转变,通过"真空衰减率"(Pa/s)量化泄漏程度
二、微渗漏无损密封性检测方法
1、水下气泡法(传统方法,标准保留)
测试原理:将试样放置于装有试验用水的真空室中,对真空室抽真空,使试样内外产生压差,观测试样内气体外逸、试验用水向试样内渗入的情况,以此判定试样的密封性能。
适用范围:适用于试验用水对包装件外层材质无明显影响的包装件(如玻璃、金属、多数塑料及复合材料的包装容器)。
测试步骤:
试样准备:将待测包装件完全浸没于真空室的水中,确保包装顶部距水面≥25mm
预除气:对真空室抽真空,去除水中微量气体
抽真空:使真空室压力降至设定值(-30kPa至-90kPa)
观察气泡:保持真空状态30~60秒,观察包装表面是否有连续气泡产生
结果判定:若出现连续气泡(单个孤立气泡不视为泄漏),则判定为泄漏
优点:操作直观,灵敏度较高
局限性:灵敏度有限,通常可检测10μm级漏孔;受水温、气泡表面张力等环境因素影响
2、真空衰减法(标准新增,核心推荐方法)
测试原理:将试样放置于测试腔中,对测试腔抽真空,使试样内外产生压差,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测试腔真空度的变化,以此判定试样的密封性能。
适用范围:适用于软包装、硬质包装等各类非真空包装件的密封性能测试。
测试关键参数:
真空衰减率(Pa/s):量化泄漏程度的核心指标
检测灵敏度:可检测3μm及以上泄漏通道,部分高端仪器可达1μm
测试时间:约30秒
优点:
非破坏性检测:测试后包装完好,可用于后续检验
量化检测:提供客观、可追溯的测试数据
高灵敏度:远高于传统水下气泡法
适用范围广:覆盖软包装、半硬质包装、硬质包装
三、主流检测设备推荐
济南中科电子 NDL-V301 微泄漏密封试验仪
核心优势:
1、双模式检测技术
真空衰减法:采用进口高精度压力传感器,分辨率达0.1Pa,可检测≥2μm微孔泄漏,适配玻璃瓶、软袋等多样化包装。
压力衰减法:结合正压与真空测试,解决内容物堵塞微孔问题,提升检测稳定性。
2、智能化操作与合规性
工业级触屏计算机,Windows系统操作,支持一键测试、数据实时显示及曲线分析,操作简单直观。
符合GMP要求,支持多级权限管理、审计追踪及数据加密,满足药监审核需求。
3、灵活适配多场景
测试腔气动夹持设计,兼容西林瓶、预充针、食品软袋等不同规格样品。
单次检测时间≤30秒,支持生产线批量检测,提升效率。
四、应用案例与行业价值
制药领域:用于粉针剂、冻干制品包装的无菌性验证,避免因微泄漏导致的污染风险。
食品行业:检测奶粉罐、真空包装的密封性,延长保质期并保障食品安全。
医疗器械:验证无菌器械灭菌包装的阻菌性能,符合YY/T 0681.18标准。
结语:
GB/T 15171-2025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包装密封性检测正式迈入高精度、标准化、智能化时代。真空衰减法作为标准新增的核心检测方法,具有非破坏性、高灵敏度、可量化等显著优势,将成为未来微渗漏包装无损密封性检测的主流方法。
济南中科电子的微泄漏检测方案正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工具。通过高精度、智能化的技术路径,企业不仅能高效满足新规要求,更能为产品安全与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保障。


